top of page
SKYC editor

為什麼編織創意茶地圖?


茶的創意地圖

筆者與吳靜吉博士的淵源可以追朔至1990年代後半,當時吳博士還在學術交流基金會的時期,而當時的我只是一位大學剛畢業的基金會志工,時過境遷,在這麼多年之後還有機會碰撞,自己也覺得這樣的緣分實屬難得。吳博士因長年推動創造力,透過教育訓練與推廣活動,一直都活耀在各領域貢獻著。基金會早在1970年後期就成立,藉由科技力量,整合推廣管理能力、創造創新能力、創業精神、藝術素養,以促進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和公民素養。他認為當人力資源能量提高之後,亦會帶動個人、團體、產業等管理力、生產力與創造力。吳博士更在2012年之後提出創意城鄉研究計畫,並進一步倡議地方智慧資本,”將地⽅和區域的⽂化資源轉化為⽂化資產,為產業轉型立下支柱,在永續理念之下,提升地⽅經濟效益及⼈民福祉。”這不就是地方創生的概念嗎!


基金會現任陳甫彥執行長承襲吳博士的理念,與董事于國華教授借鑑紐西蘭「Web-Raising」計畫,提倡運用整合地圖及景點資訊,將文圖影音等分享的操作方式,鏈結台灣地方在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美好,透過新型的傳播方式促進在地於產業企業,社區文化,創業創新等地生態連結,成為生態鏈,同時亦成為了一種可被交流與相互學習的平台。透過平台,也描繪出臺灣「創新地圖」。


基金會曾於2017年曾推動的”萬物糧倉、大地慶典”將花東地區的農村連結成線與面,深度挖掘店家與聚落的創意,再透過輔導與資源的媒合界接,讓地方資源得以轉出具有生產力,美學力,文化力的新場景,能感動旅人,也能讓在地居民用一種永續的方式生存,是地方創生的最佳寫造。在這個過程中,持續與花凍縱谷的人事物進行激盪,挖掘出了現在的響嚮台東、紅烏龍合作社、大地劇場…。之後也與玩美文創工作室的”島嶼任意門”,持續挖掘台灣的在地故事與能量。


延伸閱讀: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

萬物糧倉大地慶典

圖片擷取自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官網


創意茶地圖也有類似的想法脈絡。

茶一直是台灣的軟實力,深耕在最底層,常常不起眼,但台灣人的生活又少不了它,有過大起也大落,曾是台灣經濟支柱,稱為茶金,後來因產業政策變化,被戲稱為茶土,現在又有原生台灣的手搖飲品牌在世界市場的開拓,讓bubble tea成為顯學。從茶園中可被製成茶乾的一心二葉,到一杯手搖茶飲,是一條很長的產業鏈,是無數茶農、製茶師、評茶師、茶商、配茶師、調茶師、泡茶師等一路的接力賽。


台灣各地的茶區,不管平地或高山,島內或外島,都有許多努力的創新與汗水的貢獻。這些發生在地方上的創意來自與茶創有關的人事時地物,也來自從北到南超過10處的茶產區,不管小或大,年長或年幼,都是巨大能量的匯聚,他們與我們,一起與茶共振。能有系統地挖掘這些在地內容,理解更多台茶的風土脈絡與茶創故事,也許在這個量子網絡時代,讓弱連結有機會成為強連結,共振出對自己,也對他人有意義的一張網,是一種榮幸。



6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